纪录片承载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感知中国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0日 点击数: 字号: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纪录片作为国家相册,与民族历史、国家进程始终相伴。纪录片为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促进世界认识了解中国,铺设跨越时空和国界的桥梁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日,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以“文明与光影互鉴”为主题,通过纪录光影,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年度统计,2022年,中央和地方卫视频道共播出纪录片967部,纪录片栏目101档,播放纪录片的电视栏目12档,累计播放117598集,6.4万小时,总到达率82.027%。纪录片仍为稳居电视频道播放量前三的节目类型,播出时长同比增加0.4万小时。

纪录片积极拥抱新时代  打造跨越国界的影视精品

第一,生动实践成果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这些都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经典范例,有待纪录片人通过作品同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交流分享、达成共识。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国历史传承的故事、时代发展的故事、人民生活的故事,提炼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代表性符号,用影像书写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与世界文明相通相契的中国之歌。

第二,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丰富给养。以北京为例,北京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7处世界遗产,中轴线申遗已进入新阶段,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山水相依、刚柔相济,承载了北京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是北京文化脉络乃至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这些都有待于更多纪录片人通过作品交流分享、互促互进。

第三,国际形象塑造需要创拍更多优秀纪录片。今日之中国非昨日之中国。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与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还有一定差距,需要纪录片重新塑造、不断丰富完善,消除或减少这种落差。

第四,数字化赋能使中华文化传得开传得远。大数据、云计算、5G、8K等技术风头正劲,元宇宙、AI等新事物风起云涌。纪录片人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趋势,主动掌握融合传播技巧,主动学习人工智能应用,用先进技术创新产品形态,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全媒体传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插上数字化、智能化的“翅膀”。

纪录电影高质量发展  潜力持续显现

中国纪录电影近十年发展,经历了沉静、破冰、争艳、跋涉、回春的历程。未来,纪录电影的潜力将继续显现,内容供给侧改革是提升纪录片影响力的关键一招。此外,融媒体传播将助力纪录电影宣发,跨媒观看等方式会进一步推动纪录电影周边产品的市场拓展。整体来看,纪录电影比传统剧情电影的投资风险要低、回报率要高,纪录电影或可成为提振电影业后春节档信心的重要抓手。

环顾全球纪录电影优秀作品,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作品评选将之打捞上岸。本届纪录单元作品评选共收到来自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部推荐作品,这其中不乏有在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重要国际节展上获得奖项的精品力作。最终,《山姆现在时》(美国)、《无音之乐》(中国)、《双人桌》(韩国)获评审团特别关注作品;《天堂陨落的碎片》(摩洛哥、法国)、《这么老的少年》(中国)获评审团特别推荐作品;《就是要跑》(中国)、《穿越烽火》(中国)获最佳“中国故事”推荐作品;《万里挑一》获年度最佳推荐作品。

增进理解减少隔阂   既要注重“一国一策”也要讲好“人的故事”

纪录片更好“走出去”,应注重外国民众的期待视野,而非自说自话的单向输出。在日本导演竹内亮看来,日本观众较为钟意的三个中国纪录片题材分别为:美食、风景、历史。此外,适当引入优质海外资源,可以使中国纪录片更具跨文化的适应性:比如与海外明星合作、更强的海外宣发资源加入等。引进优质资源,势必带来投资规模上的更大预算,但可以进一步提升作品竞争力,其国际市场的流通性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从国际传播的角度而言,讲好“人的故事”依然是纪录片出海的重要发力点。而“人的故事”,最终应落脚在寻找中外观众精神情感的共通点。《京之轴》从 20 多位来自全世界各行各业、生活在北京中轴线或研究北京中轴线的人物、故事出发,发现“人间血脉”的温情本色;同NHK合拍的《沙漠守望者》深入沙漠腹地,展现恶劣环境下人的生存状态……用了解来化解误解、让熟悉来嫁接陌生、在隐秘中寻找伟大,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正在加速打开兼顾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新蓝海。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  纪录片领域合作竞相开展

2016年在纪录单元平台上,五洲传播中心联合16家国内外机构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媒体传播联盟,联盟自成立以来,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讲好丝路故事,传播丝路文明。经过7年多的建设,目前联盟成员已达到105家,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由五洲传播中心打造的栏目《丝路时间》一直以来和“一带一路”沿线的、特别是重要合作区域的媒体机构展开共建。从2017年以来,该档栏目已同境外50余家媒体实现合作,累计为全球观众播放1000多个小时的中国精品节目,为世界人民更好了解中国提供可行路径。

今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丝路时间》栏目也迎来了全新升级。五洲传播中心与波兰福库斯电视台联合打造了该档栏目的首个境外新媒体平台—"视界网",标志着栏目从传统媒体矩阵升级成为新媒体传播矩阵。此外,五洲传播中心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丝路时间》栏目国内版,登陆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面向全国播出,集中展播“一带一路”题材的精品纪录片节目,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丝路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赵捷,工作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