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作品 懂中国” 第二届影视译制与跨文化传播论坛举办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7日 点击数: 字号:

2023年7月8日,“译作品 懂中国”第二届影视译制与跨文化传播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第二届“中传译制奖”评选结果出炉,18部多语种配音译制作品获奖。本次活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指导,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主办。

论坛以“视听新时代影视译制与跨文化传播”为主题,以“促进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增进视听译制和国际传播领域的跨界合作与交流、推动视听译制的跨学科研究与新时代译制人才的培养”为目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展开多维度的交流探讨。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致辞指出,影视译制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纽带和桥梁,是提升中国话语能力、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平台和窗口,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风貌、建立中国文化符号系统的载体和媒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闫成胜致辞表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不断深化译制与传播理论创新,加强视听国际传播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和智库建设,为构建融通中外的新理念、新范畴、新表述提供学理支撑。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文春英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主论坛第一场由北京大学刘树森教授主持及点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以《山海情》等十部作品为例,回顾了新时代电视剧国际传播在题材、渠道、市场等方面取得的突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国影视传播力的三个理念,并总结出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的“四种模式”:借船出海模式、同感模式、共情模式和奇观模式。中国翻译协会影视译制专委会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何克勇教授从审片人的视角切入,指出了外宣片英语译配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从跨学科视角提出了在新媒体新工具时代培养“精通外语的传媒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李苒教授基于多年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审的经验,强调高质量译制在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为优秀的中国作品走出去提供了国际视野和多元解读。

主论坛第二场由中央民族大学何克勇教授主持并点评。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井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翻译管理平台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Sara Rovira-Esteva教授和Helena Casas-Tost教授通过梳理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在西班牙放映的1100部中国电影的数据,分析总结其历史特征及近年来中国电影对西传播的特点和趋势。默多克大学Martin Mhando教授介绍了坦桑尼亚本土电影文化和译配活动的独特性。维也纳大学Isabel Wolte教授围绕影视翻译如何吸引受众、如何留住受众两大主题展开讨论,强调需要兼顾作品中多模态符号的意义表达和翻译呈现,从而促进受众对作品的理解和认可。

论坛还设置了两场平行青年分论坛,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国内外院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展开学术交流。

论坛同时举办了第二届“中传译制奖”颁奖典礼,18部多语种优秀配音译制作品获奖。此次“中传译制奖”共收到来自21所高校的48部参赛作品,涉及13个语种、151名参赛选手。奖项的设立旨在为中国影视译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播撒种子、发现苗子、培育大师,为中外影视文化的交流、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