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度”“量”“衡”(二)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9日 点击数: 字号:

如何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与中华文明影响力,是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领域的重要议题。立足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三大维度,探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度”“量”“衡”三大核心要素,可以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框架。在“度”的层面,应关注传播的准度、温度与高度,通过以实示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结合,致力于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量”的层面,需考虑传播的标量、矢量与张量,通过拓展多平台传播渠道、设置多元化传播议题、提升多样化传播效能,以确保国际受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在“衡”的层面,应布局传播的平衡、均衡与共衡,以确保不同文化间的话语平衡、不同主体间的发声均衡,以及不同观点中的舆论共衡,从而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感染力。本公众号分三期刊发文章全文,敬请关注。

二、把握中国文化传播的“量”

近年来,我国在提升国际传播受众覆盖面上取得了较好成效。例如,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以多语种、多频道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播出,抖音国际版(TikTok)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中国的影视作品如《流浪地球》等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音乐、文学、动漫等文化产品也在国际上引获高度关注。尽管如此,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仍面临着官方渠道偏多、民间渠道相对偏少,单一议题设置偏多、多元议题相对偏少,多模态传播体量虽多、但智能化传播相对较少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西方存在官方叙事和民间叙事的偏好差异,以及和谐性和多元性道德观叙事的差异。因此,需要打造立体传播矩阵,针对“如何去传播”,合理规划传播的“量”,即标量、矢量、张量。

(一)扩大传播的标量

传播的标量主要是指拓展多平台传播渠道,保证国际受众听得到。考虑到中西方存在官方叙事和民间叙事的偏好差异,因此,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需充分发挥非官方传播资源的优势,以与主流官媒协同互补,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受众中的传播覆盖量。

首先,通过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来拓展传播渠道。传播主体既包括政府机构,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和各类文化团体等。学术机构可以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聚集有影响力的文化使者等,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其次,充分利用Al等技术。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了解国际受众的兴趣和需求,进一步细化优化传播策略和内容;通 过Al提高传播内容的个性化和针对性,通过精准的定制化传播,形成多向互动、多元共生的传播新生态。

叙事方式的转变也至关重要。在进行定制化传播时,讲述贴近日常生活、个人情感的微观社会动态故事,通过社交媒体以轻松、娱乐或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实现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这与侧重于国家立场、政策宣传的官方宏大叙事协同互补,能够形成立体化的传播效应。后者在于引导话题,设置议程,而前者在于放大话题,引发讨论,形成舆论热潮,如抖音国际版、快手、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的民间叙事已经成为吸引不同层次国际受众的重要传播渠道。以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播为例,官方媒体可以通过纪录片介绍中国菜系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社交媒体上的美食博主则可以分享自己制作美食的过程、品尝美食的感受,与国际受众进行互动交流,增进国际受众对于中国美食的了解。

(二)确定传播的矢量

传播的矢量主要是指构建多元化传播议题,确保国际受众听得懂。鉴于国际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同,应在跨文化思维下,构建多元化传播议题,使国际受众能够跨越文化、语言和地域的障碍,理解传播内容。

可基于国际传播战略和国际受众接受心理讲好中国文化故事。首先,选择既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理念,又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全球性问题,以及环保、教育、健康等普遍关注的社会议题,通过共通的价值观和情感来连接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又如通过讲述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中国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人民福祉的关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环境保护议题方面,展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引发全球受众对地球家园的共同关注,从而在价值层面产生共鸣;其次,在文化差异性和多元性之间找到共通之处,遵循国际传播的规范和标准,并积极参与国际传播规则的制定和修订,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公正、包容的国际传播秩序,使用受众易于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从而通过规则通约达到话语通约。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和受众需求,制定针对性强的传播策略,进行交互式对话传播。以对话寻求合作的可能,以合作促成共同的发展,以共同的发展实现共同的繁荣,以共同的繁荣不断推进世界文明的进步。例如,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故事,亚欧国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积极情感会被激活。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构建多元化传播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等,促进了共建国家之间的理解和合作;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增进了共建国家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基于历史深入挖掘中国和平发展故事,深刻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易于扩大知华友华的“朋友圈”。

(三)增强传播的张量

传播的张量主要是指提升多样化传播效能,确保国际传播内容入心入脑。文本、图片、动画、音乐等模态间因互动程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因此,需注意有效整合不同模态的叙事方式,运用如影像、游戏等方式将中国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能够更为便捷和生动地为国际受众所认识和接受。如纪录片《“象”往云南》通过叙事嵌入、视角整合、联合注意等技巧,吸引了全球受众的广泛关注。

多样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利用虚拟现实(VR)、 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打造虚拟的文化体验空间,提升传播的生动性和代入感,让受众更能被带入到传播矩阵与议程设置中。中国文化元素与虚拟场景的融合更能使被传播者不设防地接受浸润式传播。虚拟旅游、虚拟娱乐、虚拟教育、虚拟运动等多种场景加以中国文化元素,都能使得中国文化以更加多元和创新的方式走向世界。如当下最火爆的“3A”游戏 《黑神话·悟空》,直接攀升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数字游戏软件发行商Steam所有游戏在线人数历史峰值中的第二名,好评率超97%。其内核便是充满中华古代传统文化元素的画面及剧情设置,游戏中的取景地大多取自山西隰县等地的古建筑。部分玩家通过外链Meta Quest 3、Apple Vision Pro等VR、AR头显设备,来沉浸体验这款游戏,更加凸显了智能化传播所带来的技术赋能,由此掀起了国内古建文旅的新一轮热潮,为中国文化和东方元素提供了面向全球受众的数字化传播窗口。

多样化传播还可使得文化传播成为高度互动的交流和体验,VR、AR等技术的引入还可以为文物添加虚拟解说和互动元素,让观众在观赏文物的同时,能够获取更多背景信息,甚至与文物进行对话。例如,利用AR技术对新疆龟兹文化的石窟进行数字化复原,让参观者与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实现跨越时空的相聚。这些新技术提供了高度互动的体验方式,使得文化传播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交流。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来源:《对外传播》2024年 第12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