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广播影视交流协会 >> 新闻资讯 News>> 正文内容

“一带一路”视听新产业展望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7日 点击数: 字号: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广播电视媒体合作一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构建新的世界舆论格局,发展文化产业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全国广电视听行业发挥传播优势,深入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加强中外合作,积极推动视听作品海外播映,推动广电新视听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

一、“一带一路”视听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

(一)“一带一路”视听交流合作层次日益丰富,交流机制常态化

国家广电总局与“一带一路”多国视听管理部门加强政策对接,推动务实合作。其中,与柬埔寨新闻部建立了年度定期会议机制,先后举办五届中柬广电合作定期会议,加强政策协调,提升内容合作,推动技术交流,取得了丰富务实的成果。2022年举办的中俄、中阿、中非、中国—东盟等视听交流合作成果丰硕。中俄媒体分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达成中俄青年歌会、中俄头条、网络媒体论坛、主题摄影展等40余个重点项目的合作意向。中阿广播电视合作论坛22个阿拉伯国家的多家机构参加。中国—东盟视听周双方媒体现场签约10多个项目,并译制展播49部178集优秀视听作品,覆盖中国和东盟61个主流媒体平台,触达1.45亿海内外观众。中非媒体合作论坛通过了《第五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共同宣言》,提出深化合作传播、讲好中非友好故事等5项倡议,举办了视听展播季、短视频征集等活动,并从节目互播、纪录片创作、栏目创新、新媒体合作等四个方面达成十余项合作成果。截至2022年底,行业共举办15届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媒体合作分委会、6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5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4届中国-东盟视听周、2届澜湄电视周等重大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常态化,中外媒体合作广度、深度和力度持续增强。

(二)中外视听交流合作平台不断完善,相关工程项目品牌化

2022年,广电总局推进“视听中国播映工程”“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遴选了一批优秀节目精准传播。配合习近平主席出访、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首届中阿峰会等重大外交活动,围绕中欧、中英、中日、中斯、中柬等系列建交纪念时间节点,加强优秀节目海外展播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公共外交氛围,擦亮了公共视听交流系列品牌。9月,在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召开期间,电视中国剧场青春篇《阿璞剧场》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电视总台(TVR)、乌兹别克斯坦报道电视台(UZReport)开播。中乌视听机构推出“同心绽放向未来”中国视听节目展播季,在乌主流媒体黄金时段播出一批反映新时代中国价值理念、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精品节目。11月15日,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举办“中泰一家亲”视听产业交流活动,在泰国国家电视台、泰国国家新闻社电视频道播出多部中泰合拍纪录片,在泰国新媒体平台播出《我们这十年》《山海情》等优秀视听节目。11月21日,中阿举办“共享新视听 共创新未来——中阿合作主题周”,通过“电视中国剧场”展播《山海情》等阿语版节目。

在媒体合作领域,中国东盟多家电视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启动“合作伙伴”机制,双方媒体在新闻素材交换、节目合拍、活动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广西、云南等边境广电机构利用地缘优势开办面向东盟的频率频道。媒体合作形态更加丰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中老铁路相关的报道活动中,除了新闻资讯,还策划出丰富的视听产品。例如创作了《一带一路》《坐着火车去老挝/中国》《一路同行》等双语歌曲,在中老两国传唱。

(三)交流合作形式持续创新,短视频、电商异军突起

短视频成双方民间交流重要助力。短视频博主和网红是最会讲故事的人,他们的传播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情共鸣。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举办多次短视频大赛,国际短视频网红大赛、中阿短视频大赛、中国-东盟短视频大赛、中俄短视频大赛、“我们这十年——收获与感动”国际短视频大赛,“我们的新时代”中国梦(浙江)网络视频大赛、“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北京·国际范儿”短视频大赛等。多项短视频国际竞赛评选精彩纷呈,吸引国际短视频创作者参与中外文化交流。精选的短视频内容在国内外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站广泛传播。其中,广电总局推动的首届国际短视频网红大赛汇聚了海内外7000多个参赛作品,视频总播放量超过2亿,大赛在海外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作品302个,触达海外用户140万人。中外博主在海外掀起一股短视频“中国风”,他们记录中国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生活的短视频架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视听+跨境电商是“一带一路”国家视听交流合作新探索。东南亚电商发展迅速,据统计,2022年东南亚电商市场规模为131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110亿美元。视听平台围绕短视频、直播推动内容电商服务。抓住市场变现的关键,将成为未来深入持续合作的重要保障。国内部分机构已经关注到跨境电商的机会,例如,华丽播公司创办了“中国-东盟跨境主播孵化基地”项目,培养多语种直播人才,通过“线上+线下”跨境直播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等扩大国际影响,孵化小语种主播达人构建融合传播矩阵,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中国跨境电商发展迅速,据海关统计,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5年增长近10倍,2021年规模达到1.9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8.6%。

二、“一带一路”新视听产业发展的经验

(一)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

在“一带一路”视听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将“有用”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不仅聚力于创新,更要坚持守正。广播电视、报刊图书、音视频图文、互联网、社交媒体只要在国际传播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都应当重视。比如,2022年,播客在“一带一路”传播中再次掀起热潮,让“属于上个时代”的音频在国际传播中重新受到关注。

(二)建好平台

“平台+内容”“平台+机构”传播不断深入,中外合办的《电视中国剧场》、论坛、节展、交易会等汇聚了中外知名的媒体和企业,成为“一带一路”视听国际传播和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例如,广电总局《电视中国剧场》推动《大考》《功勋》《与非洲同行》《中国节气》等280部次节目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以多语种视听作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海外渠道建设,在俄罗斯红线电视台、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电视总台、沙特中东广播中心等新开办4个“电视中国剧场”,推动《习近平治国方略》等7部俄语译配节目、《山海情》《三十而已》等13部阿语译配节目播出。截至目前,剧场总数达62个,覆盖38个国家和地区,为各实施单位抱团出海、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平台。此外,五洲传播中心与海外机构合办的《丝路时间》有50多家境外电视台和新媒体平台加入进来,超过一千多小时的中国精品节目,翻译成19种语种,面向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亿多观众。

(三)合作传播

联合拍摄、联合译制、联合播出是“一带一路”视听国际传播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内电视机构与多国合拍纪录片登上中外主流电视台。部分中国优秀剧集在海外翻拍并播出,取得良好效果。在东盟,美国和韩国内容有较大的影响力,2022年东盟消费的视听节目中32%来自美国,25%来自韩国。一是因为来自美国的网络视听平台内容体量大,竞争力强,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多家中国视听平台在国际上线的剧集总数仅能与迪士尼+一较上下。二是美韩合作在东盟主打优质韩剧不断扩张市场。这也给我们下一步深入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启发。

三、“一带一路”新视听产业展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视听文化交流加深了相互的了解,也推动了经贸旅游进一步发展,对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成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局势变化起到积极作用。未来,“一带一路”新视听领域的技术合作和国际传播大有可为。

一是充分发挥国内大视听产业优势,推动形成传播合力。在超高清、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云计算与大数据,智能终端与多屏融合,音视特效制作、语音、译配、平台搭建等领域,国内多地都有宝贵的经验和丰硕成果。应当加强“一带一路”国际传播引导,实施精准扶持,搭建影视剧、装备体系对外推介平台,组织以影视机构为主的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广播电视等海外重要节展,提高行业国际影响力,加快走出去步伐。

二是统筹推进互联网国际传播,推动内容和平台,甚至内容+国际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传播,将资源和力量向网络视听汇集,向移动端倾斜。

三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节目内容合作合拍,扩大多元内容供给,更好满足区域内用户多样化个性化视听消费需求,携手增强合拍节目国际竞争力。

四是加快推进视听国际传播数字化进程,特别是利用好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国际传播效果,降低国际传播成本。推进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制作标准和双边或多边国际数据流动方面的合作。

五是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双边、多边国家视听贸易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多边、双边视听企业共建共享交流合作网络,以更有效的组织创新推动视听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

(作者周菁,工作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