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明互鉴,推进理论创新,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文章来源:转载自中国联合展台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31日 点击数: 字号:

 

 

5月2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重要讲话即将迎来一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和中国日报社联合主办“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新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北京大学校长郝平、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曲莹璞、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闫成胜应邀参加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新闻社、中国国际电视台、新华社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国家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媒体、教育、科研机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围绕加强和改进国际新闻传播,推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路径创新进行深入交流研讨。闫成胜司长在致辞中介绍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媒体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开展国际传播最新情况,并就深化文明互鉴和理论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出建议。“中国联合展台”微信公众号编发闫成胜司长致辞全文,敬请关注。

深化文明互鉴,推进理论创新

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 闫成胜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由北京大学与中国日报社联合举办专题研讨会,重温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总结交流过去一年实践经验,探讨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会议安排,拟结合近年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国际传播工作实际,从现状与经验、挑战与创新、思考与建议三个方面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发挥行业优势,构建全媒体国际传播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媒体顺应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传播国际化趋势,积极构建覆盖全球的传播体系,探索建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用四十三种外语、七个电视频道开展国际传播,通过卫星、有线、无线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为实现国家形象由他塑向自塑转变创造了重要条件。在不断扩大有效覆盖的同时,努力改进表达方式、提高话语能力,在国际重大问题特别是在涉华核心利益问题上主动发声,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坚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大力实施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中非影视合作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加强优质内容供给,繁荣视听产品国际贸易,节目版权和模式出口快速增长。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内容、形式和业态创新,协助网络平台拓展国际市场,举办中外短视频大赛和国际传播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媒体领域人员交流和务实合作。举办中美电视节、中俄媒体年、中国东盟视听传播周、中非媒体合作论坛、中阿广播电视合作论坛,积极参加亚广联、欧广联等国际组织活动。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在网络构建、舆论引导、文化贸易和人脉涵养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度。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国际传播提质升级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国际传媒领域西强我弱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美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冷战思维,对我国家形象和新闻媒体的攻击变本加厉。近年来CGTN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遇到的困难挫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存在的痛点难点和薄弱环节,亟需总结以往经验,坚持守正创新,针对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特点,探索有效应对之策和长远发展之道。根据中央关于“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的决策部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国际传播主体培育、政策引导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取得积极成效。以“视听中国播映工程”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调动行业、社会和国外力量共同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全链条、多元立体国际传播矩阵。我们积极实施走出去精品内容创作扶持计划、技术服务合作计划,放宽中外合作制作电视节目政策限制,培育视听产业出口基地。目前网络视听和社交媒体已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民营企业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国际传播80%的优质内容由商业影视公司提供。各地区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商业公司的积极参与,正在改变国际传播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发展模式。

三、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国际传播理论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我们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更加聚焦理论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资源优势向国际传播优势转化。北京大学作为国内顶尖、世界知名学府,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新闻与传播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在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提出周边传播等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观点;北大融媒体中心把握国际传播新特点,为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做出积极努力。展望未来,拟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贴近实际开展国际传播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提供有力支持。国际传播需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兼顾传受双方不同文化背景和利益诉求,贯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洞察国际政治、国际舆论新形势新挑战,对国际受众、媒介市场、议题设置、表达方式、传播范式、技术手段、法律环境等进行全面系统和长期深入研究,与媒体机构通力合作,研提切实可行的传播策略和发展战略,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二是深化文明互鉴,加强理论创新。国际传播归根结底要为海外受众提供乐于接受的内容产品和价值理念。构建融通中外的新理念新范畴新表述,深化与海外受众思想共鸣、情感共融、利益共享,是提高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途径。希望北京大学等教育科研机构事不避难,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发掘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提供学理支撑,为传媒领域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三是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国际传播不仅需要一大批在媒体机构从事新闻报道、内容创作、经营管理等具体工作的专业人才,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同样需要大量具有良好媒介素养和国际话语能力的优秀人才。希望北京大学发挥综合优势,强化国际意识,推动跨界融合,培养更多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为中国媒体乃至整个社会国际传播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