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双语短视频《老外看中国10年》巧妙打开国际传播新视角
近日,系列双语短视频《老外看中国10年》(Welcome to C)在海内外同步上线,通过在华外国人的视角,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10年中国的变化。截至目前,视频海内外播放量和稿件浏览量超1.3亿。其中国内播放量和浏览量近1.17亿,海外平台播放总量达1500万,660余家国内主流媒体和近200家海外媒体刊播报道。
一、轻松愉悦展现宏大主题,创新思路见微知著
《老外看中国10年》(Welcome to C)系列视频由中国搜索“中国好故事”数据库联合“歪果仁研究协会”、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策划制作。“街采+微访谈”的轻量化呈现形式,清新自然的主基调,贴近生活诙谐幽默的问答,既符合海外受众偏好,从情感角度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与真实性,又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社会生活改善、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各方面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浓缩在人际交流的细微之处,另辟蹊径探索宏大主题报道的轻松表达。
这种表现手法也得到中外传播学界的认可和肯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慧瑜评价系列视频:“用小故事反映大变化,用短视频影像传播真实、立体的中国细节,让外国观众可以更沉浸式体验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称视频:“以小切口及外国人亲身经历视角讲述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变迁、胡同里的民主生活、环境保护等重大主题。四集视频都是从外国人自身所感知的生活细节为切入点讲述他们眼中中国这十年的变化,生动可信。系列视频具有很强的可视性、趣味性,也具有丰富的信息含量。”
二、视角转换巧变传播主体,“老外”采访“老外”真实可信
形式上的创新离不开叙事视角的思路转变。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时,巧妙“借嘴说话”能够增加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策划阶段,《老外看中国10年》的制作团队“中国好故事”反复打磨采访问题,以小切口、接地气的话题,让在华学习、工作或生活的外国人,能够在一问一答中讲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从侧面反映中国社会的变化。日常化、诙谐生动的语言,从情感角度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敏表示,“短视频通过‘老外’采访‘老外’,以西方人熟悉的话语讲述故事,年轻人的采访视角新鲜、制作手法新颖,语言鲜活,让短视频增趣不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资深影视评论专家王永利称:“《老外看中国10年》有效融通中外,找准中外关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以4个短片分享外国友人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小中见大,让观众从细微处看到中国10年变化,还原了一个立体化真实、友善的中国。”
三、海媒传播强化社交元素,网友评价客观暖心
“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开始喜欢中国的独特事物”“我正打算去中国乡村看看!”“真不错,喜欢这个话题!请继续更新”……海外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观看到视频后纷纷留言,并针对每期具体内容表达共鸣。系列视频选择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首发,并根据不同平台特性推出差异化版本,提高了系列视频的社交感和网友参与度,真正击中受众兴奋点,从而真正实现中国故事的入耳、入脑、入心。
从传播数据上看,系列视频实现了广泛覆盖和受众深度参与的目标。11月9日,双语系列短视频《老外看中国10年》(Welcome to C)第一期“老外看中国10年|来中国10年,外国人回国时最想带走这个!”(Welcome to C: The Tight Bond between Foreign Students and China)通过新华社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上开设的账号首发,并通过“中国好故事”在TikTok上开设的账号发布。截至目前,三大平台浏览量超60万,TikTok平台浏览量达1500万,海外社交媒体推文得到清华大学官方账号转发和外交届人士的认可和点赞。中国驻巴西圣保罗总领事馆总领事陈佩洁留言评价称视频“真实,立体,生动,见微知著!”
四、另辟蹊径柔性传播,主创团队打造特色外宣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老外看中国10年》主创团队“中国好故事”数据库作为中国搜索打造的外宣工作创新性、基础性平台,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坚持柔性传播方式,策划推出的“动画里的中国”系列视频将中国故事以丰富生动的动画形式推向海外平台,如水墨淡彩分屏动画《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口述历史动画《接力》、黏土定格动画《生日·节日》等,均获得海内外网友的喜爱与共鸣,也成功将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等宏大主题成功融入其中,让世界感知“可触摸”“有温度”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