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创新与展望(二)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7日 点击数: 字号: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体现,不仅创新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道路。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与实践的国际传播,能够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也能够展现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纪录片以真实性为特征,兼具现代文明内核、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文化价值,是表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载体。中国纪录片生动记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果,并突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增强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本文讨论纪录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强调的是纪录片在推动文明交流对话和文化生产全球流通中的构成、价值和路径。本公众号分三期刊发文章全文,敬请关注。

二、创新文明对话方式,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中国纪录片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创新表现手法,深化思想内涵,既展示出当代中国社会风貌,也挖掘中华文化符号背后的精神特质,凸显了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的人文主义倾向。

(一)以外国行旅者视角,展示当代中国社会风貌

许多中国纪录片以国外行旅者视角,记述在中国的人文发现和生活体验,通过记录他们的行旅活动,展示了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社会的风貌,也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如《从<中国>到中国》《长城,我来了!》《下一站出口》《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新西行漫记》《中国奇妙之旅》《我的新疆日记》等片,作家、记者、留学生等不同身份的外国行旅者作为主持人/出镜记者/拍摄对象,在他们各异的观察和体验中,展现了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相比于国外行旅者文化观察体验的主持人模式,《镜头里的中国》所记述的他者中国更为深入,该片以魏克然·钱纳(印)、柯文思(英)、竹内亮(日)、费嘉炯(美)、奥利弗·格兰让(法&瑞)五位国际知名纪录片人为拍摄对象,结合他们各自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使人们理解了这些国外导演在拍摄中国社会图景时的镜头选择和主观感受。这些纪录片人带来多重审视中国的视角,在定居中国、记录中国和向世界呈现中国的过程中洞察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感受到中国大众的真实性格,这也赋予了这部纪录片较高的国际传播价值。国外行旅者纪录片以随行拍摄、跟踪记录的方式,捕捉来自于域外的作家、记者、留学生、旅行者等在中国各地的探访体验,有的聚焦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有的借助历史影像和当下进行时空对比,凸显当前社会的发展活力。当国外行旅者置身于陌生空间之中,全新的情感体验与自然景物、社会景观相互交织,往往显示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独特性。

(二)挖掘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表达人类共通的价值情感

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有赖于文化特质的挖掘与呈现。中华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符号,诸如熊猫、长城、长江、武术等在国际社会中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内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更新和发展了文化符号的表现手法。例如,以“熊猫租借”为形式,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有着“熊猫外交”的传统。《回家啦!熊猫公主香香》记录了熊猫香香从日本东京回到四川基地的生活,在雅安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香香得到了饲养员的悉心照料和陪护。片中不仅有当时日本民众排队送别熊猫香香的场景,还拍摄了在香香回国后、日本民众为香香庆祝生日的活动。以熊猫的“送”与“还”为纽带,这部纪录片不仅丰富了熊猫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同时在勾勒熊猫的可爱形象之外,也完成了对中国人的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精神的表达。纪录片国际传播没有仅仅停留在文化内容的传播,还依托丰富的中华文化符号,表达出不同文化背后的共同的思想价值取向,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完成了精神内涵的融通。

(三)关注个体价值,探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实现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与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代表着中华文明未来现代性转型的方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为了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需要体现的是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显示出的是人对现代化的追求,人的现代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纪录片对人的本质的关注、对人的发展的洞察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追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变化中的中国·生活因你而火热》记录了医生、警察、外卖员兼拳击手、壁画研究者等不同岗位上的中国青年人,塑造新时代青年人拥抱理想、热爱生活的形象。在中国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柴米油盐之上》由英国导演柯文思拍摄,关注的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态度,通过记录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感受幸福,增加了纪录片的情感张力。《走进大凉山》由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拍摄,关注的内容更加细微,通过悬崖村的钢梯、刺绣培训班、山区小学等不同场景,记录了大凉山地区百姓的真实生活。这些纪录片拍摄的内容贴近中国社会原貌,把握了拍摄对象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空间,叙述的核心是人民大众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观念,在真实现场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多侧面表现了中国大众的精神品格。在纪录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这些作品将普通大众作为记录和表现的对象。它们不仅生动述说了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期盼与行动,而且通过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生命意志和情感体验,实现了对新的生活经验中个体价值的关注。

(作者刘忠波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研究员,杨悦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来源:《对外传播》2024年第5期,总第332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