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重整国际传播流程,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近年来,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署,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内容形态和叙事表达,不断优化国际传播流程机制,逐步构建国际传播大格局,为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生动鲜活的视听窗口。中国联合展台公号策划系列文章,昨天编发了第一篇《着力重塑内容形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今天编发第二篇《着力重整国际传播流程,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一、整合资源、共享视听,形成国际传播合力
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带领制播机构全方位开展线上线下各类主题节目播映和推介,携手提升国际传播力。
加强规划引导,重点扶持中国优秀视听作品走出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2020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征集评选,推广走出去有效做法。一批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抗击新冠疫情、中国梦、“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主题的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和网络视听节目,获得重点扶持。
整合内容资源,组织协调重大主题国际报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动海内外资源,发起“共享视听共克时艰”中外影视合作传播计划,制作“守望相助,共同战‘疫’”中外联合抗疫系列短视频,推动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开设抗疫视听节目专区,并指导各机构精选抗疫节目在海外多渠道播出,传达中国抗疫决心。省级台外语频率与国际频道推出新闻、纪录片、公益广告、宣传片、MV等多类型多语种抗疫节目,并在新媒体平台开设专区,进行首页24小时轮播,联合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发挥品牌项目优势,积极推动中国视听抱团出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视听中国”播映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电视中国剧场”“中国联合展台”“中国专区”“中国专栏”等品牌项目,推动数百部精品在100多个国家的电视和新媒体播出。积极搭建“中国联合展台在线平台”,提供国际合作与交易服务,目前共入驻100多家影视机构,有力提振复工复产信心。众多影视机构以“中国联合展台”整体形象,组团线上参加国际节展,通过版权“云交易”、国际合拍“云洽谈”、海外平台运营“云合作”等创新方式,助推中国视听走出去。
二、融通中外、合作传播,有效扩大国际“朋友圈”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统筹协调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广泛加强国际合作,赋能国际传播内容供给与海外落地,扩大中国视听国际影响力。
加强新闻合作传播,增强传播力与影响力。总台持续提升全球供稿能力,加强国际新闻合作,通过定制报道、连线报道、植入播出等方式,借嘴说话、借筒传声。截至2021年2月,国际视通已与140个国家和地区的540家媒体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欧洲、拉美、非洲和太平洋岛国等5个重点区域的媒体伙伴机制。各省级播出机构积极向国际视通供稿,大量生动展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充分反映中国各地改革发展成就、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视频报道被外媒广泛采用。
加强内容创作合作,增强可信度与说服力。一是全面加强联制合拍力度,如中英联合制作了系列短视频《消除贫困:扶贫改变生活》、纪录片《行进中的中国》,中美联合出品了纪录片《星空瞰华夏》等,让世界共同见证中国。二是在疫情挑战下,创新创作合作模式、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如纪录片《一个医院的战疫》由广西台与柬埔寨、泰国、老挝等东盟国家电视台采取“云”工作方式联合制作播出,《高考2020》由多名外国导演在中国各地拍摄疫情防控下的中国高考,均在海外播出时取得良好效果。
三、对接需求、融合传播,触达国际传播“最后一公里”
融合传播已成为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机构讲好中国故事、最大范围触达海外受众的最优路径。
一是策划制作阶段即主动对接海外市场,内容形式贴合国际化表达与融合传播要求。制作发行机构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创作生产阶段兼顾中外话语体系与表述方式,根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差异化需求,提供长中短视频版本,充分匹配传统媒体、新媒体、移动端、电视机顶盒等多种渠道,促进海外融合传播效果最大化。
二是创新融合联动的海外发行模式,适配海外不同受众群体需求。国际传播机构主动适应媒体融合趋势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一方面创新跨平台、跨渠道、跨终端联动,如融媒体产品通常在YouTube等综合视频网站首发,通过垂直平台获得目标群体关注,再经过Facebook等社交平台发酵,最后联合视听新媒体机构的海外平台进行重点推荐,撬动海外传统媒体发行。另一方面突出移动化传播、视频化表达和社交化运营。据央视市场研究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国内主流媒体在海外新媒体平台共有超过500个官方账号持续运营。总台社交平台账号覆盖全部44个语种,全球粉丝量3.7亿。省级台纷纷拿出品牌内容,成立专门团队,海外融媒体传播同样表现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