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文交流品牌,中国-东盟视听周的成效及拓展思路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13日 点击数: 字号:

中国—东盟视听周自2019年创办以来克服了疫情造成的诸多不利影响,经过精心打造,已成为促进区域媒体合作、深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中国—东盟广电视听交流合作的典范。

一、助力媒体交流年,创新举办中国—东盟视听周

中国—东盟视听周的前身是中国—东盟电视周,源于2019年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2019年,中国东盟双方在第22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共同发表《深化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合作的联合声明》,为媒体合作规划了新路径。2019年2月20日,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向开幕式致贺信,希望双方媒体做友好交往的传播者、务实合作的推动者、和谐共处的守望者,讲好共促和平、共谋发展的故事,为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在此背景之下,中国—东盟电视周从2019年开始创设,每年举办一次,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东盟国家媒体主管部门联合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牵头承办,旨在推动双方广电视听业界加强政策对话,深化务实合作。 自创办以来,中国—东盟视听周每年都通过联合制作、互译互播、评选推优、展览交易、技术研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广电视听内容交流交易、技术交流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文化互通共融。每届视听周都力争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突破、创新,活动越办越成熟,品牌效应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从第四届视听周开始,活动更加强化全域联动,拓宽合作渠道,丰富合作模式,并将“中国—东盟电视周”更名为“中国—东盟视听周”,努力构建一个中国—东盟视听节目传播新领域与新平台。而从“电视”到“视听”,意味着该活动和品牌已经从单纯的电视渠道,拓展到了广播、电视、电影、网络视听平台,活动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新的拓展和充实,既顺应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也能更好地引领和服务中国东盟视听领域交流合作。

二、构建媒体领域机制性平台,凸显中国--东盟视听周鲜明特点

自创办时起,中国—东盟视听周就力图成为中国—东盟媒体领域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机制性平台。

(一)活动机制化

2019年中国—东盟电视周一经创办就被列入当年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中方项目之一,并将其作为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保留项目。2021年,商务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及广电总局联合发布公告,认定中国—东盟电视周为“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在多方保障下,中国—东盟视听周成为一项每年常态化举办的活动,秘书处常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每年通过举办一系列高端、专业、影响力强的活动,为中国—东盟视听媒体合作以及视听产业发展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

(二)主题时代化

中国—东盟视听周从第一届开始,每年都精心设计一个核心主题,每届主题均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加强战略伙伴关系而设定。主题既紧扣时代背景,凸显视听领域特色,又注重彰显中国与东盟作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对合作发展的信心、对共赢发展的诉求。“共享、合作、互通、相助、机遇、未来”等主题词鲜明传达出双方共享发展成果,共促文明互鉴,共创区域发展美好未来的意愿,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深刻的人文内涵。

(三)内容专业化

中国—东盟视听周活动注重体现专业特色,每年邀请参加视听周活动的嘉宾、领导和专家均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权威人物、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主旨演讲与研讨的内容、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均紧密围绕视听与国际传播领域展开。从第二届开始,视听周每年均委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围绕中国—东盟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传播理念、媒介政策和行业发展方面,开展专题研究。2020年,视听周发布了《中国—东盟视听传播智库报告》,2021年发布了《“壮美广西·智慧广电”工程模式研究智库报告》,2022年发布《中国—东盟视听国际传播十年发展报告》。这些报告内容翔实,数据准确,视野开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提升了视听周的专业度和影响力,为推动中国与东盟传媒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高品质的意见、建议。

(四)项目品牌化

中国—东盟视听周举办以来,累计策划推出二十多项活动,其中,中国—东盟优秀视听节目展播活动和中国—东盟视听传播论坛已经成为必设项目,而且由前三届仅将中国节目拿到东盟国家媒体进行单向展播,发展到第四届实现双方节目互播,真正体现了双向合作与交流。中国—东盟青年主播创造营研学活动从2021年开始推出第一季,活动征集了来自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6个东盟国家及中国青年主播共20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的足迹以短视频创作、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方式,用镜头展示中国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生态环保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在国内外获得良好口碑,成为探索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国—东盟媒体合作模式的全新尝试,并获得2021年度第32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三等奖。2022年又乘势而上继续推出第二季,已然成为视听周的一大亮点。

三、推动媒体交流合作,打造中国—东盟视听周品牌

(一)推动媒体领域交流合作

视听周举办四届以来,10个东盟国家都先后参与了视听周活动,累计有19名国内外部级领导出席,达成合作协议29项,参加节目展播的国内省区(直辖市)12个,参加展播的国内外电视频道(网络平台)多达216个,展播节目部数424部,在共建媒体合作“命运共同体”、媒体交流“青年智库”、媒体发展“融合体系”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

(二)国际传播效果显著

每年中国—东盟视听周期间,中国和东盟均精心挑选一批电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短视频等优质节目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相关电视频道以及网络视听媒体上互相展播。一批本土语言译配的优秀中国视听作品在印尼国家电视台、印尼群岛电视台、老挝国家电视台、老挝亚太卫星电视等东盟国家媒体平台陆续播出。《山海情》成为首部在东盟国家播出的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还拍摄制作了反映中国—东盟30年合作历程的专题片《三十而立》。视听周活动切实为中国和东盟人民搭建起了“同追一部剧、同唱一首歌”的平台,让彼此间产生更多的共同话题和情感共鸣,也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外传播搭建起了一个良好平台。 中国—东盟青年主播创造营研学活动2022年还增添了主播看柬埔寨的路线,增加了互看内容,让青年主播们以青年人视角贴近观察中国和东盟的蓬勃发展,通过青年之力量,讲述中国和东盟各国友好交往的生动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今日中国。在每一季活动中,各国青年主播踊跃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布活动内容、研学感悟等动态信息,两季活动共发布1300多条,每一季活动均获得包括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等中央级媒体,以及100多家国内媒体进行报道,相关新闻阅读量超过500万次、相关视频海内外播放量总阅读量/播放量超过220万次。

(三)以论坛推动行业发展

视听周活动积极发挥平台作用,每年都围绕不同行业焦点和发展趋势举行论坛,召集中国和东盟视听领域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研讨交流,为中国和东盟媒体更好合作发展出谋划策。视听传播论坛以高端、互动、专业特色为国内外视听领域专家学者认可,也被纳入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高层论坛框架。

四、深化视听交流合作,拓展中国—东盟视听周合作发展之路思考

2021年11月22日,中国东盟正式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持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时发表题为《命运与共 共建家园》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共建“五个美好家园”的建议,并指出要继续推进文化、旅游、智库、媒体、妇女等领域交流,使双方民众更加相知、相亲、相融,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就此进入新的里程碑。在诸多背景因素叠加之下,推动视听周活动提质增效,对推动双方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丰富活动内容,深化合作交流

视听周举办四年来,策划推出一系列视听领域交流、合作活动,取得显著效果,然而仍存在活动数量不足、形式单一的问题。视听周每年举办的常设活动只有开幕式晚会、节目展播、合作成果展、视听传播论坛、项目签约仪式与青年主播创造营研学活动,而且合作成果展、项目签约仪式与论坛从形式上已经融合为一个活动,愈加显得视听周活动偏少。虽然2022年视听周增加了闭幕式,但这些活动的时间较短而且有些只是仪式性活动,整体实效偏弱。因此,视听周应进一步丰富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使得中国和东盟媒体可以通过平台得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例如视听周可以进一步深挖细分,策划推出中国—东盟电视台长论坛或高管论坛,为双方电视媒体的台长或高管们提供深入合作交流机会。此外,每年节目展播周期间可以单独就某一类节目如综艺、纪录片、影视剧等进行集中互播展播,让中国更多的节目类型与品种走向海外,同时引入东盟国家视听节目,让业界更多了解东盟国家视听节目的发展,丰富国内视听市场。在节目互播的同时还可以在媒体间举行相应的研讨交流,让中国和东盟的媒体同行们得到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让互联互通、互学互鉴更加深入。

(二)强化活动效应,助推项目落地

视听周由于内设活动较为分散,有些活动延续时间较长,所以难以形成强劲的社会效应。例如青年主播创造营研学活动往往在视听周活动开幕前一两个月就先期开展,由于其距离视听周开幕时间较远,使得活动似乎游离于视听周之外,难以与视听周形成一体效应。此外,视听周期间展播的节目由于分散在各媒体不同的时间段播出,有些播出也并非黄金时间,宣传也不够,因此国内观众对视听周期间展播的节目关注度不高。在东盟国家媒体展播的中国视听节目也较难进行收视率调查,播出效果也较难评估。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调整:首先,在视听周期间可将青年主播创造营研学各国主播发布的报道进行再编辑再创作,集中刊发,形成规模宣传效应,将研学真正纳入视听周,与视听周融为一体,助力视听周的传播效应和影响力;其次,在优秀视听节目展播活动中,节目播出的时间尽可能相对统一,播出前加大宣传力度,播出后开展收视调查,获取准确数据,根据东盟国家观众的喜好精准选取下一场展播节目,把“我希望播的”变成“播你喜欢的”;最后,可以在每次视听周活动结束后让签订协议的企业定期上报项目推进简报,督促视听合作项目走深走实。

(三)扩大活动外延,拓展活动空间

从第四届开始,中国—东盟电视周正式更名为中国—东盟视听周,增加了柬埔寨的研学活动并在开幕式中增设了柬埔寨分会场,这些举措表明视听周正努力迈出创新的步伐。在此基础上,视听周还可以进一步将活动链拉开,使交流合作形式更多元,活动范围覆盖领域更宽广。例如可以依托视听周的平台定期开展双方媒体人才互训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共同开发视听领域的产业合作项目。

(作者系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高级记者。原文刊发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年第12期,本公号转发时略有删节 )